VIP财经

财政部分类推进融资平台转型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2024-11-22 05:32 阅读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从2022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到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防范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底线之一,在2022年被多次提及,这进一步表明政策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把握。

在政策强调更加突出底线思维、精准施策,全力防范化解债券违约风险的背景下,监管部门也在逐步推进落实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化解及处置工作,以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完善债市风险防控机制。

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在谈及地方融资平台管理问题时,明确表示将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和资产,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防止地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平台化”。

按照安排,财政部将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政策多次提及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在财税人士看来,此举旨在强化政府对城投平台债务的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化解存量。

从政策实施效果看,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市场流动性起到了支撑作用,这推动了债券市场实质性违约事件的减少。

根据中诚信国际的统计,截至2022年11月中旬,债券市场合计违约规模为340亿元,同比降幅超过80%,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同时新增违约发行人8家,同比减少12家。

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分析称,2022年,发行人通过展期方式来缓释兑付风险,虽然新增展期债券数量同比大幅增加,但展期债券延长兑付期限有所回落。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11月中旬,2022年内债券市场共有39家发行人对85只债券兑付进行展期,已确认展期本息规模合计超过820亿元,达到历史新高。“和往年相比,2022年的展期债券延长兑付期限有所缩短,这体现出市场在兑付协商过程中对展期方式接受程度的提高。”闫衍说。

值得关注的是,从目前展期债券的兑付情况来看,展期后完成兑付的债券比例仅有20%,预计超过80%的展期债券仍发生违约或再次展期,这使得展期债券能否按约定兑付存在不确定性。

基于上述情况,债券能否如期兑付再次引起市场关注,特别是城投信仰是否已被攻破?

事实上,自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后,从法律层面就赋予了地方政府举债的权利,并对政府和城投债务做了严格区分。在财政部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43号文”)中,其明确指出,要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

作为对城投平台监管的纲领性文件,43号文的核心在于厘清政府与融资平台的关系,剥离城投平台政府融资职能,划清政企关系,对于地方政府新发生或有债务,要严格限定在依法担保的范围内,并根据担保合同依法承担相关责任。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或有债务的统计分析和风险防控,做好相关监管工作。

之后,债券市场非标、信贷违约事件频发,但城投公司的公开市场债券却保持零违约的纪录,这一度让投资者对城投信仰牢不可破充满期待。

不过随着政策的调整,2016年国办88号文提出要加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管理力度,其中明确中央不救助原则,打破中央兜底预期等内容,这让城投的市场化转型之路逐渐打开。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增大,市场对部分经济和财力较弱且债务率较高的城投平台都保持谨慎态度,这种局面加速了城投平台的市场化转型速度。”中证鹏元评级分析师李楠表示。

李楠认为,从长远看,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强化,地方政府也会逐渐认清融资形势,城投债券的信仰并非牢不可破,取得代之的是城投转型。

按照财政部的部署,针对纯粹承担政府融资工具的“空壳类”平台公司,各地要求在妥善处置存量债务、资产和人员等基础上进行清理注销;对既有政府融资职能,又有公益性项目建设运营职能的“复合类”平台公司,要剥离其政府融资功能,推动转型为公益类国有企业;对“市场类”平台公司,在妥善处置存量债务的基础上,转型为商业类国有企业。

对于当前的债务风险,刘昆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财政部门坚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开“前门”、堵“后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截至目前,全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同时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目前看风险总体可控。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

网友看法

1、网友马赫牛:违约五年最低水平?

2、网友用户6767626903915:债务已经形成, 整顿的时间点晚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