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08时09分,搭载着陈冬、刘洋、蔡旭哲3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于内蒙古东风着陆场,返回舱外观良好,航天员已经顺利出舱。
神舟十四号乘组出舱画面
完整收看神舟十四号返回任务直播的朋友一定关注到了一个细节,就是主降落伞在返回舱着陆地面后并没有自动切伞,而是现场保障人员手工切伞,这是为什么呢?
现场保障人员手工切割主伞
人们一般理解,返回舱着陆后,主降落伞需要立即切割,如果没有切割,返回舱就有在大风环境中被拖拽的风险。
这样理解并不全面,降落伞的切割必须由航天员手动发出指令控制伞绳上的火工品实现“切割(抛掉)”,此操作不仅没有自动选项,甚至也没有遥控选项,这是为了绝对安全考虑,以避免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误切伞”。
重点来了:主降落伞是否切割,完全由舱内航天员根据现场情况(风力大小)判断决策。
资料显示即便不切伞也属正常计划内的情况
通过直播画面看到现场风力很小,降落伞完全落地后并没有再次充气膨胀的表现,所以此次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落地后没有在第一时间切割仍然属于正常情况,保障人员手工切割则是出于返回舱回收工作的需要。
主伞落地后并没有再次充气,表明现场风力微弱。
实际上这本不是什么话题,之所以成为话题还得归功于如今神舟飞船返回任务的全程高清直播,可以说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载人航天器返回地球任务直播里的“天花板”,因此很多任务细节才备受关注,比如,联盟飞船也偶尔有主伞没有第一时间切割的情况:
联盟号飞船返回舱落地后主伞没抛掉
话说,神舟十四号这张被现场保障人员手工切割的主降落伞还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载人飞船用降落伞,面积约有1200平方米,大约相当于3个篮球场,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么大的降落伞?这还得从神舟返回地球的流程说起。
神舟飞船的再入返回任务与月球软着陆,乃至火星登陆任务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些任务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航天器的速度降为零,以实现软着陆。
神舟飞船作为载人航天器,其返回任务的高可靠与高安全更需万无一失,来看看神舟十四号是如何从近第一宇宙速度降为零的: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前拍摄画面
神舟返回舱回地球前需要先后与轨道舱、推进舱分离,这就是我们在电视中听到的“轨返分离”、“推返分离”两道指令。
轨返分离过程中“轨道舱”散落的垃圾包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遥测图像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示意图
在轨返分离与推返分离之间还有一个操作就是“返回制动”,返回舱需要利用推进舱点火制动,以降低速度,轨道高度也由三百多公里降低至一百多公里。
返回制动
推返分离后,推进舱也会随返回舱一道再入大气层,所不同的是,推进舱会再入销毁,而返回舱则要独自踏上回家之旅。
返回舱(小光斑)与推进舱(大光斑)再入画面同框
返回舱再入地球大气层的速度约21马赫,同时还要经历1600多摄氏度高温烧蚀,整个烧蚀过程近十分钟,为此需要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与措施让返回舱内部环境温度低于30摄氏度,以满足人的生存需求。
返回舱再入需经受气动加热产生的高温烧蚀
首先返回舱外壳有抵御高温的烧蚀涂层,然后是多层隔热材料以及控温设计,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这就需要返回舱降低再入速度。
怎么降低速度呢,首先返回舱要有气动设计,神舟返回舱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钟形,再入返回时大底朝前,这部分也是承受温度最高的区域。
还需要返回舱以合适的姿态与角度再入,角度过大,不仅降速目标达不到,过载也会超出极限,对航天员安全将构成直接威胁,角度过小,返回舱就有被大气层反弹回太空的风险,这就是直播口令中的“配平攻角”。
返回舱配平攻角
神舟返回舱是基于唯一配平点设计,无论飞船以何种姿态再入都可以回正至唯一配平点,完成配平攻角后,返回舱飞行过载就不会超过4个G。
当到达10公里高度时,伞舱盖分离拉出引导伞,引导伞拉出减速伞,减速伞工作约19秒后拉出主伞。
引导伞打开
减速伞打开
主伞打开
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么大的降落伞?因为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比联盟号飞船返回舱还要大,而比神舟返回舱规模更大的其他载人飞船通常应用的是群伞,群伞只需要多部小尺寸的降落伞组合使用。
神舟之所以没有应用群伞设计,主要是单伞上限面积还可以满足设计需求,比如我们更大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应用的就是三个降落伞组成的群伞,目前还在测试由四个降落伞组成的群伞方案。
当返回舱到达6公里高度时,此前经受高温烧蚀最严重的返回舱大底将被抛离,为的是露出返回舱底部的反推火箭发动机,与此同时舱内航天员手动提升座椅,为接下来的着陆缓冲做准备。
返回舱排空推进剂
返回舱还将卸载残余推进剂,以确保着陆后的安全。
此时返回舱已经抛掉防热大底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约1米高度时,伽马关机控制器发出指令,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这就是直播画面中的那一团火光。配合缓冲发动机点火,航天员座椅也将发挥缓冲作用。
反推发动机点火
整个降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减速的过程,过程虽复杂,但大体可以分为动力减速、气动减速、降落伞减速、动力缓冲这几个阶段。
返回舱泾渭分明的迎风面(焦黑的一面)与背风面(金黄的一面)
我国航天器的天体再入技术已经有很深厚的技术积淀,不仅具备地球大气再入能力,而且也攻克并应用了服务于月球采样返回以及载人登月任务的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技术,嫦娥五号T1、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嫦娥五号三次任务均有验证,又通过天问一号任务攻克并应用了火星大气进入技术,同时带翼航天器再入地球大气层的能力也已经具备。
网友看法
1、网友智9968:文章没有说明白!这个伞总是要切割的,航天员落地后只需要按按钮就能切断,并且切断后能百分百保证安全,为什么不按。非要等工作人员费力据断?
2、网友家有小牡丹:返回舱材料是不是升级了,我记得之前都是烧的跟黑炭一样,这次光亮如新
3、网友从小卖蒸馍A:切伞是一道必须的程序。返回舱从落地到地面人员赶到,这段时间需要等待,等待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现场的地形地貌等条件和工作人员的反应速度,此过程谁也无法保证地面不会起风,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4、网友云飞扬YY:不懂就问,从视频看到工作人员据伞绳可知,伞总是要切换的,航天员落地后只需要按按钮就能切断,并且切断后能百分百保证安全,为什么不按。非要等工作人员费力据断?
5、网友加油鸭cyy:评论区一群人比航天专家都专业[汗]
6、网友东风屋:不是之前就有报道说切伞是02号航天员的工作任务么?
7、网友奇析纳玛:就这么说吧,在黑夜里靠目视的情况下,一个黑漆漆的飞船和一个颜色鲜艳的降落伞谁更容易被发现?不切伞,靠目视看见降落伞就知道离飞船不远了,可以更快速找到飞船让宇航员出舱,切掉伞,谁知道伞会不会被吹走
8、网友之木xbj:主降落伞切割失败?按照你的说法风小或没风航天员主动没有切割?既如此,也没必要人工锯伞,安全着落后也没必要人工锯断,切割失灵。不用讳疾弃医,要勇敢面对,改进细致追究,零失误!
9、网友昵称还没想好666:切伞失败就是失败,没人会去指责,我们要勇于承认,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厚积薄发。
10、网友伯爵土豆:勇敢承认切伞功能失效不丢人
11、网友智者帆船Ki:当时也想,没风不切可节省伞。。。。[大笑][大笑][大笑]
12、网友简单露珠Ef:我们关心的是航天员能平平安安的就好了。
13、网友流星54782:可能回到家太高兴,忘了吧…[大笑]
14、网友我的天起名太难了吧:切不切是航天员自己控制的,纯手动的。
15、网友吃不胖的伟仔:不够自信,不用管别人怎么说没切伞!也没人关心切不切伞!
16、网友才高八斗冰淇淋6d:现场为什么有那么多闲杂人等,不符合逻辑
17、网友品馨茶:什么叫做“自动切伞”?
18、网友觅品一路的景:等官方的解释就好了!别瞎猜
19、网友笑谈财政:解释啥,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面对。
20、网友德才兼备糯米ug:实事求是,不怕失败。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