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财经

抢购辅酶Q10 保健品是新冠智商税吗

来源:医学界 时间:2024-11-22 16:26 阅读

美国FDA对不同保健品生产、销售企业发布“警告信”,称其夸大宣传辅酶Q10、复合维生素“有治疗新冠的作用”。“警告信”指出,当前没有一种非处方药物可用于新冠治疗或康复。

撰文 | 凌骏、燕小六

过去一个月,刘女士感觉自己就是个“囤货狂魔”,抢购过布洛芬、扑热息痛、蒙脱石散、阿兹夫定、Paxlovid。她最近想抢的是辅酶Q10。

作为一种具有抗氧化功能的保健品,辅酶Q10被指具有抗氧化、激活细胞呼吸、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能保护心脏、降血压血脂、抗疲劳。这正好对上了公众对于新冠感染后健康情况的担忧——一些报道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影响心脏、免疫力等多器官、系统功能。

刘女士于2022年12月中旬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经抗原检测为新冠阳性。居家休养10天后,抗原转阴。她看了一些科普文章,担心感染后可能出现心功能受损等长期症状。1月7日,她在跨境电商平台购入6瓶辅酶Q10,每瓶30粒,够全家人吃2个月左右。

在刘女士下单前后,一些电商平台、线下药店的辅酶Q10相关产品出现紧缺、甚至断货。“澎湃新闻”走访上海多家药店发现,辅酶Q10十分抢手。上海静安区一位药店经理透露,近期的“阳康”囤货潮导致辅酶Q10货源不足,药店很难分到货,每次到货的几盒也很快被抢购一空。

知名药师、原北京和睦家医院药房主任冀连梅近日也接到了不少“阳康人士”关于辅酶Q10的咨询,她告诉“医学界”,由于没有任何明确证据表明辅酶Q10能预防或治疗心肌炎,以及促进感染后身体恢复,“我不会主动推荐患者去使用。”

辅酶Q10能治疗心肌炎吗?

随着“新冠感染可能导致并发心肌炎”相关话题引发热议,“医学界”查阅发现,近日各类社交平台上一些疑似“带货”的博主,将“治疗心肌炎”作为辅酶Q10的主打卖点,主要依据来源2017版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治专家共识”,共识在“对症及支持治疗”中提到了辅酶Q1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专业主任医师刘靖教授告诉“医学界”,在心血管专业领域,辅酶Q10主要应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衰等,但定位上是作为辅助治疗,不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绝大多数情况下,病毒性心肌炎是一个自限性疾病,经过充分休息多数患者能够恢复,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比如传导系统异常、早搏、心律失常等,这时候医生会采取对症治疗,使用有明确证据的药物或疗法。”刘靖解释道,“而定位给辅酶Q10的‘辅助治疗’,类似于各类膳食补充剂,疗效不明,医生通常会称‘可以考虑使用’,不会进行主动推荐。”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临床副教授、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陆芸告诉“医学界”,辅酶Q10在美国属于保健品,不需要处方。“没有数据支持它对新冠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美国药剂师不会推荐,临床医生也不会给病人使用。称其能用于治疗新冠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更是没有任何证据。”

从机理上,辅酶Q10参与了细胞的能量代谢,生物学功能明确。“肿瘤也好,心肌炎也罢,确实有研究表明患者存在辅酶Q10的消耗。但因此额外补充是否就能加速身体恢复?证据并不充足。”刘靖表示,但公众的错误认知往往在于,简单认为“消耗—补充—促进恢复”这一条逻辑链能轻易成立。

“在既往的心肌炎等一些‘心脏疾病’患者中,确实开展过一些小样本临床研究,但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有些认为可能有轻微的作用,但实际上大多数得出的是无效结果。”刘靖说。

换句话说,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上,由于安全性良好,辅酶Q10更像是安慰剂般的存在。在经济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一试”并无过多危害,但也无法指望它能产生疗效。

而针对“心肌炎诊治专家共识”中提及“辅酶Q1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潘文志则对“医学界”分析,指南明确推荐的药物,需要经过高质量循证评估。“而国内一些‘专家共识’不够严谨 ,循证等级不足的药物或疗法可能也会提一下,不是推荐。但却会被一些商业厂家故意宣传成‘国内专家推荐’。”

是医学,是保健,还是商业推动?

辅酶Q10,俗称维生素Q,最早于1957年被发现。1972年来自美国的一项独立研究发现, 心脏病患者存在着辅酶Q10的缺乏,因此用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大幕也被拉开。

几十年过去,尽管医学证据仍不足以让辅酶Q10被FDA批准作为药物使用,但并不妨碍它在商业保健品领域“大展宏图”。作为一种膳食营养补充剂,和诸如鱼肝油、维生素C、甚至高价的燕窝、冬虫夏草等产品类似,往往在食品、医药,甚至美容护肤领域有所应用。

某面部美容液产品声称含有辅酶Q10

新冠疫情暴发后,“长新冠”的研究更是为诸多保健品的背书“添砖加瓦”。总结各类研究,会发现新冠病毒可能会影响人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也正好对上了保健品所谓的“全身修复”功能。

图源:某知名社交平台,一位博主发布的辅酶Q10功能宣传博文

据媒体报道,天猫国际健康类目负责人弈乐近日公开表示,自2022年12月初以来,辅酶Q10等保健品销售额增长迅速。“保健品的监管,往往不会像上市药品那么严格,所以其中的各类推广会很多。”冀连梅告诉“医学界”。

网上推荐辅酶Q10健康功效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在2023年1月,丹麦学者发布于《柳叶刀-区域健康》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却明确指出,高剂量辅酶Q10并不能改善“长新冠症状”。

该研究将“长新冠”定义为感染后症状持续超过12周,共有121名患者被纳入研究,随机分入辅酶Q10组和安慰剂组。用药6周后发现,每天500毫克的大剂量辅酶Q10不能减少长新冠症状的数量,不能改善症状程度。此外,在用药后的20周观察期间,无论是否采取治疗,都能观察到症状自发显著改善。

此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下属相关部门曾发布审查和总结,发现在几十项补充辅酶Q10的“可能益处”中,有“强烈的科学证据支持”的功能只有一种,即“只有新陈代谢严重异常或线粒体功能紊乱,有可能导致辅酶Q10在体内的合成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补充辅酶Q10、相关的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能够改善身体机能。”

在一些患者阳康后进行了常规对症治疗,但仍存在“心脏症状”,对此,陆芸主张的原则是,锻炼身体、均衡营养膳食,药用得对症,钱不用花在买营养、保健品方面。她说,“临床治疗讲究任何操作都应该有证据。如果没有临床证据,只是理论上会有帮助,这是不负责任的一种建议。现阶段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营养品、保健品能够改善心脏功能。”

刘靖进一步称,保健品的使用监管相对较松,但即便“合规合法”,如果一些保健品生产商在宣传时隐晦制造疾病恐慌,或是断章取义相应疗效,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在新冠住院患者中,确定或者是高度怀疑心肌炎,几率是很低的。”刘靖称。韩国一项约18万例住院患者研究显示,随访期间的心肌炎/心包炎发生率为每10万人80例,以色列类似研究显示的数据为11.5例。

刘靖认为,公众无需对“心肌炎”产生过度恐慌,万一确诊,也应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自行服用辅酶Q10无法起到预防和治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2021年,美国FDA在官网对不同保健品生产、销售企业发布“警告信”,称其夸大宣传辅酶Q10、复合维生素“有治疗新冠的作用”。“警告信”指出,当前没有一种非处方药物可用于新冠治疗或康复。

囤药的背后,“焦虑”“无力”与“失职”

“除了商业因素的助推,公众对疾病的未知恐慌,相关部门监管、科普引导等职能的发挥不足,也是引发各类囤药乱象的因素之一。”冀连梅对“医学界”分析。

在冀连梅几十年的职业药师生涯中,她亲身经历了各类“囤药潮”,“2003年SARS 期间抢购板蓝根,2009年甲型H1N1流感抢购达菲,到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的双黄连,医学的专业壁垒较高,公众在疫情下也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导致无法正确认识药物的作用。”

“比如双黄连被抢购的时候,其疗效基本来源于细胞和动物实验,属于最低一级的循证证据。但公众并分不清什么是医学证据中的‘低质量’和‘高质量’。”冀连梅说。

事实上,对于一些非处方药或保健品,疫情下或许稍加包装,很容易让公众产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此外,医疗手段的有限性也加剧了公众“病急乱投医”,海外由于“放开”得更早,类似现象在过去两年间也时有发生。

据“WebMD”报道,美国一名49岁的企业家Maya McNulty在2020年9月被诊断出“长新冠”,在接下去的一年多里,她尝试了中药、植物性饮食、维生素C等各类疗法。

她还在网上发现,一些患有慢性咳嗽的哮喘患者对“干盐气溶胶疗法”反应良好,她专门在家附近的诊所进行了治疗,一个疗程半小时,费用高达50美元,却没有证据表明能治疗“长新冠”。

Maya McNulty不是个例,根据2022年7月《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布的一项调查,成千上万名饱受折磨的新冠康复者前往私人医疗场所寻求“洗血”治疗。通过血液单采,滤除血液中与炎症和凝血有关的循环因子——这从机理上被认为与“长新冠”相关,全疗程价格高达上万欧元。

其他未经证实的疗法还包括辅酶Q10等膳食补充剂、臭氧疗法等,由于患者的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你不能责怪他们寻找替代疗法进行尝试。”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学中心医学博士Andrew Schamess 称,“但不幸的是,也有很多人为了赚钱,出售未经证实和被证伪的疗法。”

而对于我国来说,“过去‘大处方’的现象本就较为普遍,公众习惯了在前往医院寻求帮助时,至少也要拿一些药回来,长期缺乏对药物使用基本的‘敬畏’。”冀连梅称,“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公众充分的安全感,指引公众正确认知疾病。”

“若是一些药物或疗法存在安全隐患,更是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冀连梅表示,但像辅酶Q10等保健品,由于安全性良好,若一些住院患者自行院外购买想要使用,她会根据个体情况,查阅该药与患者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间,是否有一些相互作用,“若是发现对患者无害,则会尊重个人意愿。”

刘靖则表示,无论是当年的SARS,还是如今的新冠疫情,公众对医学的有限认知、医疗手段的局限性以及社会资本力量的推动等因素,都可能错误地造成一些囤药现象。

“站在专业医生的角度,我的观点非常明确,不建议使用疗效不确切的医疗手段。即便是辅酶Q10被认为可以‘辅助治疗’,在疾病科普时,专家们也应该将‘辅助治疗’的真正含义向公众解释清楚。”刘靖说。

(了解更多,请在手机端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关注医学界网站、医学界微信公众号)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网友看法

1、网友温江韩师家电:证明中国人有钱

2、网友卢承晓:不传谣不信谣,家里囤那么多药也吃不完

3、网友勇者百香果aL:没心脏病没必要买

4、网友直率光束8H:又是智商税

5、网友用户3630414663752:对啊,买买买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