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自放
陈凯歌是两部《长津湖》电影的导演之一,他又执导了《志愿军》三部曲电影,两个项目都是抗美援朝题材,目前上映的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以下简称《志愿军》)自然要与《长津湖》有所不同,要体现陈凯歌的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军》是一部微言大义的作品。作为一部工业大片,《志愿军》不乏恢弘的战争场景,首战两水洞、奔袭三所里、血战松骨峰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战斗,都得到了重点的体现。但作为一部大题材电影,《志愿军》并没有局限于激烈的战斗,而是在历史观和生动人物两个方面真真切切地下了功夫,其前半部分相当多的篇幅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为何而战?即抗美援朝战争的合理性、必要性、正义性,此后的部分才是如何战。
首先,正确的历史观的确立。
70年倏忽而过,许多亲身经历战争的人早已不在人世,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志愿军”也成为书上和耳边一个模糊的概念。电影《志愿军》希望可以通过影像的方式,致敬“最可爱的人”,致敬当年为了祖国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先辈。
对于抗美援朝战争而言,何为正确的历史观?“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所在。
对于电影《志愿军》而言,影片开篇的部分,通过对战争初期的描摹,通过对领袖们的决策,通过对多个国际场景的复原,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1950年,为了捍卫和平,为了让祖国获得长久的安定,中国人军民一心,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表现这场“立国之战”的影视作品有很多,但《志愿军》三部曲是第一个以全景式的呈现方式,向观众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从决策出兵、到结束战争这一完整过程的电影。
这是宏观的部分。
对于为何而战,《志愿军》也给出了深入浅出的场景细节。
在电影《志愿军》中,有较多的篇幅展现了激烈的松骨峰狙击战,而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根据松骨峰战斗的记录而写。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魏巍写到,“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这段文字并有出现在电影中。现在处于和平年的人,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段文字描述的内容似乎有些遥远,就像你不能真正地理解战士们为何而战。电影《志愿军》有这样一个细节,深入浅出地回答了这个问题。1950年的国庆招待会期间,朝鲜战场形势已经非常紧张,毛主席在国庆招待会上和民主党派、爱国人士交谈,他与妇产专家林巧稚有一段对话。
这是一个在虚实之间进行巧妙地艺术再造的一个情节。真实的历史事实是,林巧稚1949年开国大典受到邀请时就没有去,因为她在接生。毛主席是在1956年接见过林巧稚。影片表现的内容是,毛主席说,去年开国大典你就请了假,今天又是十一,白天你还是没来啊。林巧稚回答说,白天我接生了八个孩子。然后毛主席问林巧稚,如果敌人的飞机把炸弹扔到了你们协和医院,你会怎么做?林巧稚说,我会用我的生命保护所有的孩子们。
在此之前,关于要不要打,影片表现了领袖们的多次讨论,关于实力对比,关于新中国的建设,关于敌人打到家门口的事实,但毛主席与林巧稚的这段对话,是能够让现代年轻观众读懂的关于“新生”与“牺牲”的最直观解读,对话只是三两句,对历史观的阐述一点都不含糊。
其次,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
导演陈凯歌在创作初期就坚信:“只有当个体命运和史实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产生非常巨大的爆炸力。”为此,导演在开拍前与编剧将所有人物的动机和情感进行了梳理,尽力让《志愿军》每个角色都立体鲜明、感情充沛。
在塑造历史真实人物时,主创们除了还原人物那些人尽皆知的特点,还着重挖掘他们独特的情感。观众能够在影片中看到毛主席(唐国强 饰)在得知儿子上战场后那短暂的愣神。看到彭德怀(王砚辉 饰)如此豪迈刚猛的司令员和李默尹(辛柏青 饰)像朋友一样“拉家常”。作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也有愁肠百结之时,他有一段台词,大意思,人这一辈子,总要经历一些难事,挺一挺会过去。作为著名的38军军长,梁兴初(王骁 饰)虽为“虎将”,却宁愿自己违纪也要保护将士生命的“柔情”。他挨骂是历史事实,但电影中的艺术创造是,他被彭总安排改正错误的方法,是到外面唱十遍《国际歌》。
黄晓明饰演的113师师长江潮,也是《志愿军》中的一个亮点。现实中的113师师长江潮是河北人,拍摄中黄晓明特地向身边河北籍工作人员请教,同时细心揣摩战士们的生活、作战习惯,拍摄前他特地将嗓子喊哑,以呈现弹片横飞的战场上“通讯靠吼”的真实状态。黄晓明演的人物是真实人物,情节也是真实的情节,包括命令大家脱裤子光着腿过江都是真实历史。片中志愿军在14个小时赶了145里也是真实的,在国际战争史的长途奔袭里排名第一,是一个奇迹。黄晓明将江潮塑造成一个有勇有谋、胆大心细的将领,还有一些幽默感。
电影中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孙醒(陈飞宇 饰)、戴如义(魏晨 饰)和杨少成(尹昉 饰)是松骨峰战斗的主要角色,虽然性格不同却不妨碍他们组成最默契的“铁三角”,他们入朝集结时意气风发,久别重逢的快乐与松骨峰上人间炼狱般的惨烈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影片中最戳泪点的剧情之一。
不管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虚构的人物形象,《志愿军》塑造的人物众多,但没有费笔。影片中,为中国代表武修权担任翻译的两个女同志,一个是唐笙,一个是李晓。章子怡饰演的同声传译专家唐笙是真实历史人物,是一位在美国的华人。张子枫饰演的从国内去联合国的年轻翻译李晓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唐笙和李晓在翻译间工作,李晓将一把钥匙挂在前面,看到钥匙,唐笙愣了一下,李晓解释说这是家门口的钥匙,爸爸在朝鲜战场,唐笙说,我也想有这样一把钥匙。家里的钥匙代表着家,对于唐笙来说,则是对祖国的思念。现实是,唐笙不久回到中国,成为中国同声传译的开创者。
在塑造这些生动的人物的过程中,《志愿军》的情感是饱满的,真挚的。比如,血战松骨峰之后,三连连长召唤战士,士兵们在硝烟中举起满是烧伤的手,接着镜头切换到伍修权在联合国大会现场举手,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伍修权在此前发言的时候,有一个国家的黑人代表鼓掌,但被旁边的一个国家的白人代表给制止了,这个黑人代表并不是艺术创作出来的,而是当时的联合国大会上真实的代表。无论是松骨峰上发生的战斗和联合国大会上发生的交锋,还是70年前的战争和现代年轻人的理解,都是自然链接着的。
(作者为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网友看法
1、网友南山老z:期待观看
2、网友平福黎:好电影。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